—记昂武镇八一村何荣新跨县搬迁二三事
“从我这代人开始,我家以后就都是城市人了”。从昂武镇八一村交摸组搬迁到义龙新区马别社区安置点的何荣新得意地告诉笔者。
昂武镇是望谟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隶属昂武镇的八一村交摸组距离镇政府所在地48公里,平时到镇政府办事需要坐2个多小时的车。是个背靠大山,南临红水河的布依村寨,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村民们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
“谁爱搬谁搬,反正我不搬”
2016年,八一村交摸组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听到消息的何荣新有些不乐意。刚盖好的新房是夫妻俩打工多年辛苦攒下的血汗钱才建起来的,而且听说搬迁到义龙后,得把房子拆掉,眼看十多年心血将被毁之一旦,原本好脾气的他变得固执起来。
“谁爱搬谁搬,反正我不搬”。何荣新在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会上留下这句话后,扬长而去。何荣新几年前曾任交摸组的组长,平日里为人热情友好,夫妻俩很能吃苦,是村里的养羊大户,邻里邻外都很尊重他,在村里的威望极高。听到原组长这样说后,原本持观望状的村民纷纷附和。第一次组织召开的搬迁动员工作会就陷入了僵局。
何荣新的妻子告诉笔者,何荣新不想搬的原因之一是舍不得新盖的房子,还有一个原因是觉得政府评选的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有失公平。
驻村干部多次到何荣新家开展动员工作。包村干部黄敬芝告诉他,“你家有5口人,搬到义龙可以选个125平米的房子,而且义龙新区离兴义市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孩子周末回家也方便”。
政府多次宣传和解读扶贫搬迁文件让何荣新知道,评选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的标准是缺劳动力、缺技术等,自己和妻子都有劳动力,还有养羊技术在手,确实不符合精准贫困户的条件。
“要是住在这里,就能给子女最好的教育了”
在镇政府的多次动员和劝说下,何荣新终于同意到义龙马别安置点“先看看房”。
一栋栋高耸的楼房,三室一厅一厨两卫一阳台的新房,住房区楼下就是制衣厂、制鞋厂等企业,下楼就能找工作,社区周边有基础设施完善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高资质教师队伍,交通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第一次看房,何荣新内心有些心动。
在兴义读书的大儿子也曾随父亲何荣新到义龙马别安置点看房,在送儿子回学校的路上,向来不善言辞的儿子对何荣新说,“周末看到同学们都回家和父母一起吃饭聊天,觉得很羡慕,现在有机会搬到城市,以后妹妹们也可以上很好的学校,假期也不用来回折腾了,多好”。
儿子的一番话让何荣新顿时开窍,也坚定了他要搬迁的决心,“这辈子靠苦力赚钱,拼尽全力也要给子女最好的教育,为的是让他们长大以后不要像我一样靠苦力赚钱生活,要是住在这里,就能给子女最好的教育了”他告诉笔者,带儿子看房那次,他算清楚了心里的“明白账”,一辈子窝在大山里,贪图眼前的安逸,不仅苦了这一辈,还会苦下一辈,搬到城市,不说别的,子女读书条件好了,比什么都强。
何荣新家虽然不是贫困户,但是可以享受整寨搬迁随迁的非贫困户每人1.2万元补助,还可以享受旧房拆除复垦每人1.5万元的补助,一共可以享受8.7万元的补助。这笔补助可以缓解他不少压力。
“现在也算是过上城里人生活哩”
看了3次房后,何荣新就决定抽签选房了,选好房的第二天,义龙望谟易地扶贫搬迁联合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就把钥匙交到何荣新手上。何荣新回到老家后以低价出售羊群家畜,然后便带着妻子女儿打包搬到义龙马别社区的新家。
今年6月份,在何荣新的带动下,交摸组已经有17户75人搬到马别安置点。
何荣新夫妻俩现在在自家楼下的制衣厂上班,做事细心稳重的他们深得老板信任,老板承诺可以不计件地给他们每人每月1600元的保底工资。“现在也算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哩!不用在赶场天赶早去买菜,旁边就有农贸市场,各种新鲜的菜都有,早上下楼上班,下班后买菜回家,很是方便”。
义龙望谟易地扶贫搬迁联合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田光睿之前是八一村的包村干部,何荣新很信任他,每次田光睿都会带人到何荣新家看房子,做过村干的何荣新也很配合他的动员工作,每次都很热情地和看房的乡亲们说起这里的生活,“社区里有学校、有工厂企业,下楼就可以找到工作,在车间里工作,也不用风吹日晒,放心吧!政府不会亏待咱们的”。
“我大概算了一下,大儿子上初三了,二女儿刚上初一,再苦个10年,家里边的条件肯定不一样了,我和妻子现在还年轻,还能再拼。”
何荣新对新生活、新未来充满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