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 100名优秀专家表彰名单中,望谟县油迈瑶族乡科技副乡长刘清国榜上有名。一副眼镜、一身便衣,一双登山鞋沾满泥土;一口方言、一脸笑意,一部手机装满果树照片。这是刘清国驻村生活的“标配”。
2013年9月,来自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刘清国,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加入到望谟县加速发展同步小康工作队,以芒果种植助推当地产业发展。
在刘清国的努力下,仅用了3年时间,望谟县芒果产业种植面积就从0变成了如今的3万亩,2020年预计可以到发展至10万亩。
“试验田”试出新产业,闲置地派上好用途
“刘老师,我决定了,我们家地就用来种芒果了,以后还请您多多指教!”2014年,望谟县油迈乡平卜村村民王卜讽家芒果进入盛产期,广西果商来到当地收购,当村支书王显贵将卖芒果所得的26000元送到王卜讽手里时,王卜讽充满和感激与感动。
然而在2011年,王卜讽和村里其他村民对种植芒果的态度可不是这样。
2011年3月,刘清国带队到油迈乡平卜村动员村民种植芒果,由于当时村民们对芒果种植非常陌生,对那个“戴眼镜的”专家更是半信半疑,几乎没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来做“实验”。无奈之下,政府只能将目光瞄向外出务工的王卜讽家村口那荒芜的3亩地,经多次做工作,王卜讽终于答应了“试一试”。
“油迈乡位于低热河谷地区的,海拔比26公里外的望谟县城要低200米,年平均气温则维持在22℃左右,理论上来说非常适宜种植芒果。”虽然面临着村名的诸多质疑,但刘清国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2013年,乡亲们看到王卜讽家种植芒果的经济效益是以前种植玉米、花生等传统经济作物的5倍以上,都纷纷前来咨询,主动要求参与种植。一项人人拒之门外的冷门产业顿时变得热门起来,刘清国以及贵州省委组织部派来的干部欣慰不已,立即打起十二分精神与当地百姓一起打坑、下苗,干得热火朝天。此时,油迈乡的芒果产业也正式起步。
“深山林”飞来“啄木鸟”,芒果树有了“御用医”
“刘老师,我们的果树好像遭虫害了,您快来帮我们看看……”不等果农说完,刘清国早已“蹿”进芒果地里,凑近幼果开始了180°无死角虫害检查。
“这是横纹尾夜蛾!应该打阿维菌素药…还有啊,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太密…一棵树最多留20个果子,这和养孩子是一样的道理嘛,同样的饭给一个孩子吃能吃饱吃好,给10个孩子吃估计就都得饿着,要有舍才有得!”刘清国一边唠叨,一边拿起棍子亲自操刀,把多余的幼果一个个打下,农户见状,心中虽有不舍却也只能拿着棍子跟着打起来。
为了让种植户更有信心,刘清国还亲自带领村干部、种植户等到广西百色、四川攀枝花两个全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参观学习,无论是在技术、价格还是销路上都为大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
“之前村民们还担心芒果种植量过大,销售会成为问题,经过考察大家都放心了。”刘清国说。
有了群众基础。2016年1月,刘清国先后协助望谟县取到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精品果业基地建设项目;帮助油迈乡和平卜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望谟县油迈瑶族乡芒果标准化示范园”获国家农业部批准,帮助望谟县蔗香镇红水种植专业合作社、望谟县平卜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国家农业部芒果、澳洲坚果标准化示范园各1个;帮助专业合作社申请省农委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各2项。
在刘清国的带动下,望谟县芒果产业越做越好,越做越强,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一双脚走遍山旮旯,小科研化作生产力
“果树要精心照看,病不得,如果病几棵不及时处理说不定就会病成片,得天天观察月月观察,马虎不得……”这是刘清国对种植户最常说的话。
“以前种玉米一年挣2千块,现在年收入1万元,芒果产业的进村入户,也让大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致富路。”纳王村芒果种植户岑南贵骄傲地告诉记者。自从望谟县开始种植芒果,刘清国一年四季几乎都在山里转,没有哪片芒果种植地他没到过,这让当地的芒果种植存活率达到98%以上
如今,每次到油迈乡,农户总想拉着刘清国唠叨几句,在简单的寒暄中,村民已经把他当成最尊敬和信任的人。
据了解,2016年,刘清国先后在望谟县10余个村举办了芒果栽培技术培训20余期,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余份,内容涉及到芒果品种选择、抗旱栽培、幼树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套袋、果实采摘与保鲜等。
同时,他还通过科技项目资金,帮助平卜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油迈乡精品水果种植合作社和蔗香镇红水河种植专业合作社采购复合肥6吨、农家肥(羊粪)400吨、菜油枯30吨、电动喷雾器40台、修枝剪100把、多功能诱捕器200个,为合作社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帮助。
“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我们的工作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对于自己的付出,刘清国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他将所有心血奉献在烈日之下,泥土之中,只愿为大山带去更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丽希望。


|